9月1日,距離廣州、深圳官宣“認房不認貸”政策僅過去兩天,北京、上海也在同日宣布執行這一政策措施。至此,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全部加入“認房不認貸”行列。
該政策落地后的首周末,內地看房人數迎來大幅增加。數據顯示,在上海有多個樓盤的成交額突破1億元,北京某樓盤即日錄得56.2億元成交。9月2日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大約為1200套,與上周六成交只有不到600套相比,上漲超過100%。
對于“認房不認貸”政策的通俗理解是:不論該家庭此前有沒有過貸款記錄,只要在當地名下無成套住房,都能夠享受首套房標準的較低首付比例,和較優惠貸款利率。
(資料圖片)
9月以來,除了一線城市外,目前武漢、中山、惠州、東莞等城市也已明確發文執行首套住房“認房不認貸”,短期內,其他二線和三四線城市或將全面跟進。
惠譽博華工商企業部高級分析師 王興萍:
“這個政策除了短期內對于成交量和市場的熱度有一定拉升作用,更多是一種信號意義,能看到監管層對托舉房地產市場的決心。”
各大城市房地產利好政策頻頻出臺,試圖為目前內地樓市低迷的狀態注入能量。
1
近來,有多家知名房地產商陷入運轉困境,號稱“宇宙第一房企”的碧桂園,險些因無法支付2250萬美元的債務利息,而徘徊在債務爆雷的邊緣。此外,遠洋集團也因未能按時支付利息,導致違約停牌。
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地產運營研究所所長 蔡為民:
“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。房企幾乎‘坐以待幣’,銷售狀況非常好;現在變成‘坐以待斃’,幾乎是在等待死亡的狀態。這是當前房企所遭遇的一個空前未有的困境。”
8月17日,在債務危機上早已苦苦掙扎兩年的恒大集團,在美國紐約申請破產保護,旨在確保該集團的美國資產在債務重組過程中不受侵害,此舉一度引發輿論嘩然。
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地產運營研究所所長 蔡為民:
“思維慣性導致開發商長期以來運營是一個不合理的狀態。過去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問題,要瞬間去調整,是不可能的?!?/p>
有聲音擔心,碧桂園會否成為下一個恒大。
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國發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況偉大:
“恒大也好,碧桂園也好,頭部規模非常大,叫系統性的風險企業,風險企業如果倒閉破產,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,估計下一步中央和地方政府會幫這兩個頭部企業化解債務風險。”
房地產業牽動了上下游眾多產業,又牽涉到數以百萬計的普通買房者切身利益,要不要買房?什么時機買房?在哪里買房?樓市的風向如何?國家的新政策怎樣?是每一位購房者都關心的問題。
中原地產集團創辦人 施永青:
“樓宇是投資性商品,不是消耗性商品,消耗性商品價錢下跌會引來需求,比如鮑魚很貴,普通人一般不會買來吃,如果鮑魚便宜到魚蛋的價錢,你會買來吃一下,鮑魚需求就增加了;但樓市的價值是持續的,樓價跌,需求反而下跌。”
2
近幾年來,由于俄烏戰爭、中美角力等因素,國際形勢不甚明朗,加上疫情的影響,使得中國房地產市場受到了一系列的沖擊。
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1年成為商品房銷售的轉折點。自2005年至2021年期間,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以及銷售面積總體都呈現上升趨勢,但在2021年后,二者雙雙下跌。
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國發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況偉大:
“任何產業都有周期,目前房地產處在經濟周期的蕭條期,肯定還會有恢復期,有繁榮期。從現有國內外研究來看,房產周期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周期,且先于經濟周期,是經濟周期的一個指示器,晴雨表?!?/p>
8月28日, 恒大在香港復牌,開始時股市行情如履薄冰,但在“認房不認貸”等新政策利好出臺后,9月6日,恒大股市上演“狂飆”戲碼,漲幅一度超70%,其它地產股也強勢翻紅,不過第二天之后,其股價也有所回落。
不過,中國樓市所面臨的困境并非個例,放眼世界,疫情打擊加利率高漲的背景下,全球樓市地震,韓國樓市暴漲暴跌,日本東京卻漲破30年新高,而美國超八成民眾認為,現在是購買新房的糟糕時期。
3
繼多個城市落實“認房不認貸”后,政府又用一套“組合拳”的方式,試圖為內地樓市傳統的“金九銀十”銷售旺季注入能量。內地金融部門陸續推出全國性優化樓市信貸政策,包括容許存量首套房貸利率調整。同時,居民首套房及二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也得到了調整。
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國發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況偉大:
“一是保民生,二是防風險?!?/p>
但也有專家表示,對樓市的放松仍在漸進式推進。
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 宋丁:
“政策不會一步到位,比如說認房不認貸,比如說調低首付,這些政策的剛性對市場的限制,低于限購限貸的政策。下一步在一二線城市會跟進落地性政策,每個城市因城施策,逐步細化處理,使政策能真正穩健落地。”
中國內地房地產業起步于改革開放以后的住房商品化政策,自1998年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。
一磚一瓦,一戶一方?!胺俊睂τ谥袊硕?,不僅擁有居住屬性,更是一個家庭的溫暖歸宿。自1998年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來,房地產業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。2022年,房地產及相關行業占內地經濟總量比重達13-14%左右。
房地產產業鏈長、影響大、關聯廣,上到建材,下到家居,牽一發而動全身,被視作是中國國民經濟的“壓艙石”,也有了“地產不興,消費不起”的說法。這也使得政府需要在關鍵節點推出相應調控政策,來穩定房地產市場的發展。
4
為了穩定房價、穩定經濟,自1998年以來,內地房地產調控政策一共經歷了六輪政策周期。
其中,2008年發布的“四萬億投資計劃”被視作為歷史性的拐點之一。2008年下半年,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全球性影響,中央政府放棄之前的抑制房價政策,宣布將首次購房的按揭首付比例降低至20%,并允許按揭利率最低可以打7折,并大幅減免了購房契稅。以刺激樓市的方式,刺激中國經濟。該計劃成為樓市重獲動力的契機。
2010年,“限購令”的提出,為居高不下的房價潑了一盆冷水,也將飛漲的房價直接按在地上。2012年初,樓市銷售增速更是降至零以下的負增長。不過很快,接連調降利率的政策出臺,又再次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上揚。低谷過后,2015年內地房價再攀高峰。起伏升落的周期變化,體現了內地樓市受政策影響波動大的特點。
《房地產周期百年史》作者霍伊特發現,房地產價格大約以18年為一個周期。相較于美國、英國、日本等國家大約18-20年的售價跌漲循環周期,起步較晚的中國樓市,由高點至低點經歷約1-2年,由低點再升回高點,大概需要1年的時間,整個循環僅2-3年。
短暫的循環,反復地存在,此時此刻,恰似彼時彼刻。
5
“出招救市”并不只是內地專供,有著悠久地產史的香港,也在金融體系受創之時,發布政策。
1997年后,歷經金融風暴的香港樓價足足下挫接近七成,政府于2002年底推出“孫九招”,通過減少香港土地供應和政府退出房地產市場等的方法,試圖重建投資者和市民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。
在當時,中國內地開放居民赴港澳自由行、內地居民獲準在香港買樓等政策,及中央政府與香港簽署CPEA協議,也助力了香港經濟復蘇。2003年下半年起,香港房地產市場觸底回升。
此外,如英美等國,都曾經歷過“高山低谷”的樓市周期,也都通過相對應的政策,度過經濟寒冬。“救市政策”可以是救生圈,但也需要根據市場狀況及國際形勢的變化,及時做出調整。
香港經濟學家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 王于漸:
“樓市最重要的就是有盛衰,縱觀全世界的歷史,任何地區都有起有伏,我們不可以為一時的情況而定為永恒的政策?!?/p>
應對內地樓市現有的問題,政府及相關部門除了“因城施策”出招撥開烏云,恢復消費者信心也同樣至關重要。
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地產運營研究所所長 蔡為民:
“二十幾年過去,我們的房地產行業早已不是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幼稚工業了。房價不可能無限推高,必須做一個根本性制度改革,讓消費者重建信心,才會真正迎來黃金時期?!?/p>
制作人:鐘金梅
主編:王丹妮 李文慧 杜思雨 劉春雅
編輯:丁筱